第一卷 风起东方 第三十三章 南下求粮(1/2)
两日后,墨鱼号平安返航。这次出去,不仅是试航,其实也有着出海捕捞的任务,毕竟墨渔坊真正的用意,便是用于海上捕渔,如果能够在试航过程中,带回大量的海错,将有助于缓解即墨如今的粮食短缺问题。
墨鱼号的初次出海航行,虽然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意外,但大体上没有大问题。担任此次试航任务的船长与水手,总计有五十多号人,其中有一些是有着长期捕渔经验的渔民。即便如此,如此一艘有着二十丈长的巨船,五十多号人仅仅是刚刚能够驱使。只是能找到的,愿意担任此次试航任务的,仅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人,加之一些精挑细选,人数就更少了。再者由于初次试航,必定危险重重,愿意冒此风险的人,也在少数。若不是薛家与钟家、高家商议后,花高额报酬应征,来的人甚至更少一些。
俗话说得好,重赏之下必有勇夫,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,还是很快凑齐了一支五十多人的队伍担任此次墨鱼号的试航任务。
当墨鱼号这艘海船张开巨帆迎风驶向大海的时候,就如同巨人向大海发起一轮新挑战,也是这个时代的人类,向大海发出的挑战。大海一直以来对于人类而言都属于陌生、危险的领域,人类难以轻易征服之地。而今,却要在即墨百姓的共同努力下,去探索这个近在眼前,而又不熟悉的邻居。
老船长陈大庆不愧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船夫,虽然曾经只是一名小渔船的水手,但许多年的经验,即使用在墨鱼号上,也错错有余。唯一需要的,便是将曾经的经验,稍稍做出一些改变,以适应现在的墨鱼号。但这也终究花费不了陈大庆的太多精力,出海没多久后,他就已经对墨鱼号的一些性能有所了解。毕竟是这个时代的帆船动力都来自于风力,大同小异,要注意的仅仅是大船的转向与视野问题。
当墨鱼号出海半天后,便已经驶出了胶州湾,到达了真正的大海,面对着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,偶有的波涛巨浪,船上的五十多号水手都有着一股壮志豪情。他们出发前便被薛慎安排人给他们宣扬了一番航海的精神,这也是薛子墨在那本墨渔坊建设方案书中提及的,如何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建议中有所提及,其中讲到了如何提高工人工作的主观能动性,积极性,荣誉感等等。在薛慎看来,这就如同大军出征前的鼓舞士气一般,只是很少被人们用于日常劳动中,或许是这个时代人的一种阶级观念影响,使上层人士不会太在意底层劳动人民的精神意志,他们只要动用他们的权势,尽力压榨底层百姓为他们创造财富即可。
当薛慎看到薛子墨的这番建议后,对自家儿子能有如此深刻的认知而感到自豪,自家儿子是真正明白了治世之理,能想到底层百姓的利益,便不是一般饱学之士所能想到的。
大多数的饱学之士,往往也仅仅懂得站在当权者的一面去调动底层百姓,而从未想过,如果能够站在底层百姓的角度去调动他们的主动性,积极性,那么无论是行军打仗,还是治理国家,都将事半功倍。
盛世大唐皇帝曾有一句名言:水能载舟亦能覆舟。可见百姓的力量是如何之大,若是能够真正调动起这股底层的力量,那将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,国家想要被外部灭亡,都将是一件不可能的事。自古以来,强大的王朝,都不是从外部被灭亡的,而是内部的矛盾,才是灭亡这个国家的真正原因。大秦非是被外族灭亡,而是被秦帝国内部覆灭,大汉、大唐,亦是如此。
大宋朝堂当权者们,若是有我儿一半的认知,怕也不会让宋朝子民遭受外夷的屈辱践踏了吧。薛慎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如今龟缩在秦淮以南的宋朝,深深叹息着。
墨鱼号上除了备齐两日多的饮用食物,还有用于捕渔特制的大网,这些特大号的渔网,都是赶制的,毕竟曾经都没有用过如此巨大的渔网,对于织造,也是难度不小。
为了能让渔网迅速沉入水底,渔网上绑有巨大的铅块,由于其重量惊人,撒网都无法由人力完成,而是船上有专门设计的吊杆抛甩出去。
由于是第一次操作,众人对这些新奇的器械都充满好奇心,在一阵熟悉之后,于第二日回航之前,在风浪较小的时候,船上的水手进行了捕捞作业,当那足足散开来有九丈之宽的大网沉入水底后,大家都趴伏在船沿上好奇地等待着,过了一时半刻,才在指挥之下,几个水手一齐用力转动绞盘将大网收回。
当绳子收到一半的时候,众人只感觉手上力道一沉,船体都被轻微地拉偏了一点。在短暂的惊疑过后,船上人员顿时开始兴奋起来,加大力气转动绞盘起来。
一个时辰后,当船上人员看着铺满船舱的大小海错,大多数的海错他们都未曾见过,颜色各异,奇形怪状,有些异常漂亮,有些却奇丑无比,有些凶猛非凡,有着长长的骨刺,有着成年人大小的体格,足足令人看傻了眼。
还好,出海之前,大家都有接受过“培训”,海中的鱼类动物,虽然长得可能奇形怪状,但却依旧属于普通动物,非是什么海怪,只是需要担心一些鱼类可能会有攻击性,或者自带毒性,也都让水手们做好了防护措施。对于未知的海中生物,他们都被要求将其全部带回去,对于不知道能否食用的海错,一并会有薛家派人将其带一部分回去做试验,确定其可以食用后,再将其列为可食用海错名单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