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4章 魏源(上)(1/2)
【清朝危机吹哨人#魏源#海国图志#
在大清被弃之如敝履的《海国图志》,到了日子国,却被奉为珠玉。
……
有这么一个人,他是我国的封建士大夫,却在日子国拥有众多粉丝。
他出生在乾隆年间,却精准预见了中原在晚清面临的巨大危机。
为了扶大厦于将倾,他四处搜集资料,写下皇皇巨着,并为之奔走呼号,只为唤醒国人。可得到的却是攻击和讽刺。
而同样还是这本书,在十几年后的日子国,却被视若珍宝。
它深刻影响了日子国“明\/治\/维新”的发生。
它在中和日子国完全相反的待遇,也预示了这两个国家,即将到来的,截然相反的命运。】
(开眼看世界)
(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固化)
(晚清就是该死)
——————
无数清时空,人们纷纷竖起耳朵,严阵以待。
这是他们大清的能人呀!
天幕说了无数王朝的英雄豪杰,甚至异邦的能人都介绍过,终于轮到大清了吗。
可大清好似并没有重视这位能人。
一些人听着天幕的述说,皱起了眉头。
日子国,不就是与后世有着刻骨仇恨的那个弹丸之国,听起来,《海国图志》对他们影响甚远呢。
真是岂有此理,他们大清的东西,竟然便宜了这么个蕞尔小邦!
清时空的百姓都紧张起来。
截然相反的命运吗……
——————
【《海国图志》的作者,中家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启蒙思想家之一,首倡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——魏源。
乾隆五十九年,魏源出生在湖南邵阳县。
九岁时,他参加县试。县令出了一联“杯中含太极”,还是个娃娃的魏源,对出下联“腹内孕乾坤”,语惊四座。
十六岁,他考上了秀才。三年后,他又受到湖南学政汤金钊的赏识,成为了一名拔贡生。拔贡生,清朝每十二年选拔一次。
不久,魏源踏上了前往国子监的道路。少年得志的他,对未来充满着憧憬,觉得自己一定能做出一番“为万世开太平”的功业来。
从长沙北上,经过汨罗江、岳阳楼、黄鹤楼,一路上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。
北望中原,魏源豪气顿生。
渡过黄河,很快就来到了滑县。然而,接下来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。
映入眼帘的不是袅袅炊烟,而是枯井蛛网、断壁残垣。
就在去年,这里爆发了天理教起义,滑县人李文成带领教众,杀死县官,引发了大型农民暴动。
清廷以雷霆之势镇压了起义,过程中,许多百姓无辜被杀,造成农田之中,杂草丛生,原野之上,白骨堆积。
魏源满腔的豪情壮志,瞬间冷却下来。
他向农民打听民变的原因。
蓬头垢面的幸存农民,望着身着青衿的士子,相顾无言。】
(湖南啊)
(满清传统艺能)
(何不食肉糜)
(乾隆???这么早)
(乾隆和华盛顿一个时代的,而且他俩同一年去世的)
——————
乾隆脸色铁青。
天理教起义?在湖南?
如今离乾隆五十九年还早得很,可天幕的内容他必须重视。这事关大清,关乎爱新觉罗家的天下。
众目睽睽,天幕的出现让民智慢慢觉醒,况且后世连皇帝都没有了,朝廷若太过强硬,怕会适得其反,他必须忍耐……
极力克制住愤怒,他想起与发国国王的通信。华盛顿在后世如此闻名,估计也是个人物,看来清廷必须多了解了解海外,若是把民间注意力也转移过去最好……
——————
【此时的魏源,还没有意识到民不聊生的根源,更不清楚自己即将要报效的,是一个怎样山河日下的衰朽王朝。
一路赶到京城,凭借自身才华,魏源结交了很多大人物,还在诗会中结识了林则徐。
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,一眨眼就到了乡试的时候,但事情却没有想象的顺利。
魏源第一次参加顺天府乡试,落榜。
又过了两年,道光皇帝继位,加开恩科。
这一次,魏源的文章让正副考官都非常欣赏。但他居然用了一个“尺布之谣”的典故,有讥讽皇家兄弟不和的嫌疑,因此考官不敢让他中举。
(注:《史记·淮南衡山列传》记载,汉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,因谋反被徙蜀郡,途中绝食而死。
民间因此作歌谣讽刺兄弟之间的不和,这首歌谣被称为《尺布谣》。)
1822年,乡试之年,这一回他全力以赴,在顺天乡试中考了第二名,也是南方考生中的第一名。
可
第二年的会试,他又落榜了。
下一科的会试还要等上三年,久在京师,魏源的生计出了问题,好在他前些年的交友起了作用。
他结交的好友陶澍当上了江苏巡抚,贺长龄成了江苏布政使。这两人当京官时,就很欣赏魏源,于是魏源来到南京,当了二人的幕僚。
走马上任后,魏源的第一件事就是编书。
当时贺长龄想要编着一本经世致用的文集,勉励读书人。于是委托魏源收集清朝开国以来经世致用的文章,编撰一本《皇朝经世文编》。
魏源以严格的标准,花费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编书工作。该书刊印以后,的确形成了巨大影响。左宗棠等实干派的晚清官员将其视为至宝。
很多士人受到激励,从不关心时事变得积极起来,社会风气为之大变。
在编书的过程中,魏源阅读了许多不同的文章,接触了许多不同的思想。】
(汉谣一斗粟,不与淮南舂)
(年少得志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)
(千里马常有,伯乐不常有)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